《下培脱系更一代无线系统与网络》是2008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晓华,吉扎尼。
本书是一本关于网络技术和来自通信技术的百科全书,内容涉及了到目前为止网络与通信方面的各种技术和应用。本书以词条的方式编排,对网络与通信中的各种技术概念和发展过程进行了概述性介绍,对于读者了解网络与局等通信技术有较大的帮助和指导作用。同时,由于本书具有百科全书的特点,使得本书可以成为网络与360百科通信技术方面的开发人员、工程人员、管理人员以及相关煤该胡汉胡之信华山院校师生的参考用书。
本书是专门介绍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与网络的专著。全书共分10章,主要介绍了未来无线系统与网络的演先进趋势及其关键技术,调儿阶海州具体内容包括无线通信系统层和网络层的基本知识,以及最近几年刚出现的新技术等。本书可供从事无线通信系统与网络,特别是下一代移信系烟利航华镇半兵抗女研上统和宽带网络的系统层及网络层的专业技术人员、研究人员、标准化工作者、网络和工程优化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Hsiao-HwaChen(陈晓华)目前是中国台湾省孙逸仙大学通信工程系的教授。他分别在1982年和1985年于浙江大学取得电子工县良对坚内程理学学士和理学硕士学位,1990年于芬兰0ulu大学取得电子工程阳取害博士学位。1991~1993年他作为一名研究员工作于芬兰学院,1992~1997年作为国立新加坡大学的讲师和高级讲师。1997年,他加入中国台湾省中兴大国重额目状军华如编宗友学电子工程系,任副教授,并于2000年提升为教授。2001年,他加入中国台湾省孙雨放状选验食翻逸仙大学,成为通信工程系的主任。在他的领导下,该系2004年名列中国台湾省SCI杂志评选和台湾夫音钟把加担案省自然基金排名的第二名。他作为访问教授,于1999年访问德国Kaiserslautern大学,2000年访问日本的Tsukuba大学应用物理系,2002年访问德国Essen大学试验数学系,2004年访问中国香港中文大学。目前他的研究兴趣包括无线网络、MIMO系统、下一代CDMA技术和超三代系统。陈教授从中国台湾省自然基金委和台湾省相关教育部门获得了多项研究及教学奖。在通信领域,他作为作者或共同作者在主要的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超过140篇技术论文、三本书籍和失矿频些众被优写另外两本书籍的部分章节。他是多个主要国际会议的TPC(技术程序委显散失析自唱李道味呀员会)成员和研讨会主席,包括附行意落角轴地IEEEVTC2003秋季会议、IEEEICC2004、IEEEGlobecom2004、IEEEICC2005来自、IEEEGlobecom2005、IEEEICC2006、IEEEGlobecom2360百科006、IEEE充愿玉京从绍岁坏研族粮VTC2006春季会议和IEEEICC2007等。他也是许多杂志的编辑或活城弱好止罪翻及娘唱呼客座编辑,例如IEEECommunicationsMagazine、IEEEWirelessCommunications、IEEEJSAC、IEEENetworksMagazine、IEEE、Transac迫失细tionsonWirelessCommunications、IEEEVehicularT理echnologyMagazine、WirelessCommunicationsandMobi把流leComputing(WCM派斯C)Journal和InternationalJournalofCommunicationSystems等。他关于CDMA无线网络、数字通信和雷达系统的原创性工作包括了5项美国专利、2项芬兰专利和5项中国专利(其中3项在中国台湾省,另交则两项在中国大陆),其中一些已经授权给了商业应用。2003年和2005年他成为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荣誉客座教授。
前言
中文版前言
析病杆地注作者简介
译者序
第1章概述
1.1 第一部分:离千席只背景知识
1.2 第二部分:3G移动蜂窝标准
1.3 第三部分:无线网络
1.4 第四部分:B3G和新兴的无线技术
1.5 使用本书的建议
第2章无线通信基本原理
2.1 无线通信信道理论
2.2 扩频技术
2.3 多址接入技术
2.4 多用户信号处理
2.5 OSI术陆底三本参考模型
2.6 交换技术
2.7 基于IP的网络
第3章3G移动蜂窝技术
3.1 CDMA2000
3.2 WCDMA
3.3 TD-SCDMA
第4章无线数据网络
4.1 IEEE802.11无线网络标准
4.2 IEEE802.11a标准
4.3 IEEE802.11的安全性
4.4 IEEE802.15WPAN标准
4.5 IEEE802.16WMAN标准
4.6 ETSIHIPERLAN和EISIHIPERLAN/2标准
4.7 日本的MMAC
4.8 蓝牙技术
第5章全IP无限网络
5.1 对1G/2G/3G/4G术语的说明
5.2 移动IP
5.3 IPv6与IPv4
5.4 移动IPv6
5.5 无线应用协议
5.6 移动Adhoc网络的IP
5.7 全IP路由协议
第6章B3G无线系统的体系结构
6.1 频谱分配和无线传输策略
6.2 WMAN/WLAN/WPAN和移动蜂窝系统54的融合
6.3 高速数据
6.4 多模和重构平台
6.5 Adhoc移动网络
6.6 网络规划
6.7 B3G无线系统中的卫星系统
6.8 其他方面的挑战
第7章B3G无线系统的多址接入技术
7.1 B3G无线系统的需求
7.2 B3G无线系统专刊
7.3 下一代CDMA技术
7.4 多载波CDMA技术
7.5 OFDM技术
7.6 超宽带技术
第8章MIMO系统
8.1 SIMO、MISO和MIMO系统
8.2 MIMO系统的空间分集
8.3 MIMO系统的空间复用
8.4 STBC-CDMA系统
8.5 通用STBC-CDMA系统模型
8.6 基于酉码的STBC-CDMA系统
8.7 基于补码的STBC-CDMA系统
8.8 讨论和总结
第9章认识无线电技术
9.1 认知无线电的必要性
9.2 认知无线的历史
9.3 认知无线电
9.4 从软件无线电到认知无线电
9.5 WPAN的认知无线电
9.6 WLAN的认知无线电
9.7 WMAN的认知无线电
9.8 WWAN的认知无线电
9.9 WRAN的认知无线电:IEEE802.22
9.10 实现认知无线电的挑战
9.11 认知无线电产品和应用
第10章E-UTRAN:3GPP向4G的演进路线
10.1 E-UTRAN的3GPPTSG
10.2 E-UTRAN的起源
10.3 E-UTRAN的特色
10.4 E-UTRAN的研究项目
10.5 E-UTRANTSG工作计划
10.6 E-UTRAN无线接口协议
10.7 E-UTRAN物理层
10.8 总结
附录
附录A 正交补码(PG=8~512)
附录B 异步平坦衰落UWB信道的MAI
附录C 异步修正S-VUWB信道MI
附录D 式(8-44)的证明
附录E 正交补码特性
附录F 式(8-66)的证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