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两宋路制

宋代全国划分若干路作为府、州、军、监以上中央派出监察辖区的制度。

自宋太祖赵匡胤乾德(棉防达963-968)以后,设置诸道转运使,以总财赋,分全国为十三道,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以后,"边防、盗贼、刑讼、金谷、按廉之任,皆委于转运使",转运使来自遂成为北宋中央政府派精突预林微刻遣至各路掌管财赋和监察之官。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始定为: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响势若深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乐群成利名征峡西、广南东、广南西等十五路。

  • 中文名称 两宋路制
  • 又分 益州、梓州二路
  • 路的机构 帅司、漕司、宪司、仓司
  • 北宋 十五路十八路、二十三路

置历史

  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来自,又分西川为益州、梓州二路,分峡西为利州、夔州二路,成为十七路。

  天禧四年(1020360百科),又分江南为东、西二路,成为十八路。

  宋仁宗赵祯嘉四年(1059),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京西分为南、北两路,淮南分为东、西打握需胡两路,陕西分为永兴军、秦秋冷解远具凤两路,则为二十一路。六年,河北分为东、西两路。七年,京东分为东、西两路,为二十三路。

  宋徽宗赵佶崇宁四外基年(1105),复增京畿路,则成二十四路。

  [北宋二十四路图(政和元年1111年)]

  [南宋十七完阿运初切耐黑改表烟着路图(嘉定元年1208年)]

机构组成

  路的机构主要是安抚使(帅)、转运使(漕)、提点刑狱(宪)、提举常平(仓)四司,分掌财赋、刑狱、兵政、常平新法等,权任不同,但往往兼理他务,随时而变,具有互补互代的功加乙质维且族能。

  转运司是诸路的重要机构,前述北宋所谓十五路十八路、二场饭析十三路、二十四路等,皆指转运司路而言。帅、漕侵香发先各包括粮前、宪三司路分有时不尽迅包套强春继解往相同,如元佑元年(1086)稳划二蛋白义种稳严今,漕司为二十三路,而宪司为十八路,时将京东东、西两路,京西南、北两路,永兴军和秦凤两路,河北东、西两路,淮南东、西两路提点刑狱合并为京东、京西、陕西、河北、淮南路。

  安抚司并非逐路皆设,而有些地区路分又与转运、提刑司不同,如庆历以后,河北分大名府、高阳关、真定府、定州四路安续材决九抚司。陕西分永兴军、秦凤、延、环庆、泾原、熙河六路安抚司。有时帅漕宪三司路分相同,治所又不在一地。兹以政和元年(1111)漕、宪二司二十四路制(见表 1[漕司路制])及帅司二十八路制(见表2[帅司路制]),凡治所与前相同者,今地从略。

路制变迁

  南宋建炎元年(1127),诸路遍设安抚司,孙静蒸掌一路兵民之政,南宋路分,皆指安抚司路而言。

  南宋志开苗管初年,有两浙东、浙西京西南、淮南东来自淮南西、江南东、江南西、荆湖南、荆湖北、成都府、潼川府、利州、夔、福建、广南东广南西等十六路。

  建炎四年(11360百科30),江南东、西两路合为一,则十五路。绍兴元年(1131),江南复分为东、西两路,仍为十六路。

  绍兴十四年,利州分为东、西两路,则为十七路;乾道四年(1168)又合为一路,仍为十六路;淳熙二年(1175)复分两路,三年又合,五年复分,绍熙五年(1194)再合,庆元二年(1196)又分,嘉定三年(1210)复合。帅、漕、宪三司治所往往不一。

展开全文阅读

上一篇
溯爱

下一篇
两宋雅韵